病原體
病徵
傳播途徑
潛伏期
治理方法
預防方法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備受關注,是因為它較有可能引致嚴重併發症(如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五月至七月,亦有機會於十月至十二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
病徵
- 大部份患者病徵輕微並在 7 - 10 天內自行痊癒。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 1 - 2 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這些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通常位於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另外,手掌及腳掌,甚至臀部及/或生殖器亦會出現不痕癢及有時會帶有小水疱的紅疹。手足口病患者亦可能沒有病徵,或者只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病徵。
- 患者痊癒後,會對相應的腸病毒產生抗體,但日後仍可感染由其他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
傳播途徑
-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患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潛伏期
- 潛伏期約為 3 - 7 天。
治理方法
- 現時並沒有藥物治療手足口病。患者應多喝水和有充足休息,同時亦可用藥物治療症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
- 為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變乾。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乾涸及結痂 )後應留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 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等情況,患者應立即求醫。
預防方法
- 現時仍未有疫苗可有效預防手足口病。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
1.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及如廁後。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用膳時要使用公筷和公匙,不要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
- 不要與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
- 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及應向醫生求診。
- 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 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 1 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 份 5.25% 漂白水與 99 份清水混和)消毒,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然後用1 比 4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 1 份 5.25% 漂白水與 49 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 15 - 30 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 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避免集體活動。此外,應減少人手調動,盡量安排同一組員工照顧同一組學生。
所有資料經由香港衛生署網站參考,真實性以日香港衛生署網站所出版的描述為準。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傳染病.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24/index.html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傳染病.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24/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