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及病徵
沙門氏菌(細菌)
金黃葡萄球菌(細菌)
副溶血性弧菌(細菌)
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細菌)
雪卡毒魚類中毒(生物毒素)
河豚毒素中毒(生物毒素)
除害劑(化學物)
傳播途徑
潛伏期
治理方法
預防方法
http://www.cfs.gov.hk/tc_chi/consumer_zone/consumer_zone_5_Keys_to_Food_Safety.html
近年香港並無除害劑引致食物中毒個案的報告。蔬果中的除害劑殘餘的不滿意率為低;檢測到的除害劑殘餘含量甚低,引致中毒的機會不大。有關清洗蔬果的建議已更新如下:
http://www.cfs.gov.hk/tc_chi/faq/faq_07.html
要預防雪卡毒魚類中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 食物中毒通常由進食受污染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所引致。食物或食水會受細菌、病毒、寄生蟲、生物毒素或化學物污染。
沙門氏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在家養及野生動物中廣泛存在,亦常見於食用動物(例如家禽、豬和牛)和寵物(例如貓、狗、鳥類和龜等爬蟲類動物)。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肉類、肉類食品、家禽、未經加熱殺菌處理的奶、生的蛋及蛋製食品(如布甸)。
金黃葡萄球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喉嚨、鼻腔、皮膚、切傷及創傷的傷口。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經由有皮膚感染或鼻內帶有該種細菌的食物處理者處理過之食物,特別是涉及人手處理而其後並無翻熱的食物(例如:三文治、蛋糕及酥餅)。其他食物污染的來源包括用作預備食物的用具和工作枱。金黃葡萄球菌可產生引致食物中毒的腸毒素。
副溶血性弧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未熟透的海產、受生海產交叉污染的已煮熟食物。
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細菌)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泥土、污水、塵埃、動物和人類的糞便和動物製飼料。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受交叉污染、未徹底煮熟或在不適當的温度貯存過久的肉類及肉類食品(例如:燜炖菜式及鹵水食物)。
雪卡毒魚類中毒(生物毒素)
- 該等病原體常被發現之處:海產珊瑚魚。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海產珊瑚魚。
河豚毒素中毒(生物毒素)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河豚和刺規。
除害劑(化學物)
- 該等病原體引致食物中毒的普遍來源:除害劑殘餘達危險水平的蔬菜。
傳播途徑
- 食物中毒是由於食用含有致病媒介或受致病媒介污染的食物而引致的。
潛伏期
- 潛伏期由數小時至數日不等,視乎致病媒介而定。
治理方法
- 如出現食物中毒的病徵,須立即求診,並應補充水分。患病的食物處理人員應暫停工作,直至復原。
預防方法
- 實踐食物安全可預防食物中毒。「食物安全五要點」是五個簡單而有效的要點,讓大家遵從,藉以預防由食物傳播的疾病:
- 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
- 保持清潔(保持雙手及用具清潔);
- 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
- 煮熟食物(徹底煮熟食物);和
- 安全溫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溫度)。
http://www.cfs.gov.hk/tc_chi/consumer_zone/consumer_zone_5_Keys_to_Food_Safety.html
近年香港並無除害劑引致食物中毒個案的報告。蔬果中的除害劑殘餘的不滿意率為低;檢測到的除害劑殘餘含量甚低,引致中毒的機會不大。有關清洗蔬果的建議已更新如下:
- 用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蔬菜。
- 如適合,用清潔的刷子刷洗表層堅硬的農產品,以去除表面及縫隙中的污垢和其他物質(包括除害劑和污染物)。
- 不建議使用肥皂、配方洗滌劑或農產品清潔劑等清洗。
- 用清水浸泡及焯菜可有效去除污垢和減少除害劑殘餘,但由於在處理過程中會導致營養素流失,故不再被認為是必要採用的措施。
http://www.cfs.gov.hk/tc_chi/faq/faq_07.html
要預防雪卡毒魚類中毒,須注意下列事項:
- 避免食用大珊瑚魚,尤其超過三斤的大海魚;愈大的魚含雪卡毒素的風險愈高。
- 每次只吃小量珊瑚魚,不要同時喝酒、吃花生或豆類食物,以防中毒時加劇症狀。
- 不要吃珊瑚魚的卵、肝、腸、頭和皮,因為該等部分會積聚較多毒素。
所有資料經由香港衛生署網站參考,真實性以日香港衛生署網站所出版的描述為準。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傳染病.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24/index.html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 傳染病.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24/index.html